內容來自YAH債務協商OO新聞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本報特約-區域經濟-上海四新引領產業創新-024500672.html

當前,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相互融合形成未來版的創新模式,“互聯網+”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風口。上海,作為大陸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對接《中國製造2025》戰略,探索促進製造業的轉折轉型、創新發展,提出和大力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四新”經濟。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主任李耀新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了上海貫徹《中國製造2025》戰略、發展“四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 用地方所長對接《中國製造2025》 中國經濟時報:對於《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請問你是如何認識的? 李耀新:《中國製造2025》作為重要的戰略性、綱領性檔,是推動大陸製造業發展一個非常好的抓手和旗幟,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承載著製造強國夢。上海結合本地比較優勢和“十三五”規劃編制,正做好與國家戰略對接和細化落實工作。 當前,中國大陸製造業成本上升很快,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政策還不到位,稅收負擔重,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其次,有人將製造業與服務業對立起來,還在爭論製造業與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孰輕孰重的問題。實際上,製造業與服務業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皮”與“毛”的關係,沒有“皮”哪有“毛”。服務業中70%的貢獻來自於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前提是製造業發展,要依託“服務型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帶動高端服務業的發展。 我們要把握產業變革新趨勢,抓住“三步走”的戰略機遇,堅持“求質、求新、求實、求進”,推動製造業的轉折轉型、創新發展。一是注重提高製造業本身的調整發展和成長能力;二是發揮製造業對服務業提升的拉動貢獻率;三是發揮製造業對未來創新力的拉動作用;四是體現製造業的經濟效益、稅收貢獻等經濟價值;五是體現製造業對資訊化、城市化、現代化等支撐作用。 以上海為例,地方要針對《中國製造2025》明確的方向和重點任務,結合地方優勢,重點聚焦有優勢、有能力、有稟賦條件的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形成特色。要防止“唯GDP論”一哄而上、不同區域盲目競爭不協同,減少產業雷同、低水準同質化競爭。此外,對製造業面臨的困惑,要加強不同層面領導幹部、企業家等人員培訓。 中國經濟時報: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落地實施,提升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能力方面,你有哪些建議? 李耀新:首先,應加強整體統籌,突出資源整合,國家和地方形成整體推進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避免產業鏈與創新鏈分割,整合基礎科學和基礎教育、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資源。二是要整體統籌發展,加強區域協調,優化製造業佈局。三是地方要對接 《中國製造2025》,形成具體的實施方案,抓緊細化落實。 其次,要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加強對行業的分類指導。一是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分層次、分領域、分類型推進製造業轉型提升。二是對產能過剩要有客觀判斷,不能砸鍋賣鐵式否決,應該有區分地支持和轉型。通過採用多種路徑,比如轉型升級、外部輸出,釋放有效需求,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三是傳統產業要通過“四新”予以改造,用市場的力量做總設計、總集成、總承包、總運維,創意信用貸款創新、打造品牌,從全產業鏈的角度進行轉型提升。 再次,正確處理好自主發展與擴大開放、政府與市場、自主創新與政策突破等關係。一是深化開放與合作,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加快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二是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突出企業主體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審批制度改革;讓市場發揮好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政府。三是鼓勵重大項目自主智慧財產權攻關,更加重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培育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高全要素生產率特徵的“拳頭產品”。 上海按照“一二三四五五十”的總體要求,正在研究制定貫徹《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意見,加快建立相關工作機制,開展專題培訓,加強“十三五”規劃編制與《中國製造2025》的對接,提升規劃層級。 “四新”經濟凸顯市場動力與活力 中國經濟時報:上海提出培育的 “四新”經濟,即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正在遵循哪些理念? 李耀新:當前,上海的產業經濟進入“非典型發展、最典型轉型”的新階段,面臨著製造業和服務業、工業化和資訊化、城市化和資訊化、產業化和城市化“四個融合”的新常態,需要尋找經濟創新轉型發展的新路徑。上海注重加強與《中國製造2025》在戰略目標、重點領域、重大工程、關鍵平臺等方面的融合對接,落實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22條意見,加快研究制定智慧製造及大資料發展實施意見、“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上海“四新”經濟發展綠皮書等。 推進“四新”經濟發展,要變政府主導為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我們提出,要回歸到“四個看”:眼睛向外,看國際產業變革、創新、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眼睛向上,看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我們自身的責任、能力和機會;眼睛向下,看企業、看基層、看企業家;眼睛向內,看政府職能轉變,借助自貿區平臺開展創新試點,改進工作推進方式。 為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的動力與活力,“四新”經濟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設定統計口徑,不鎖定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其“留白”在於突出市場基礎性、企業主體性作用,企業更多關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政府側重關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 中國經濟時報:“四新”經濟的特點和模式有哪些? 李耀新:“四新”經濟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融合性,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相互滲透。二是動態變化性,內容和形態隨著最新技術和模式的突破應用發生變化。三是輕資產性,以知識智力資產開發和轉化應用為核心,依賴核心人才團隊建設。四是高成長性,扶持體現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企業。五是需求主導性,以消費者為核心打造價值鏈,消費者需求成為“四新”萌發土壤。六是基礎環境依賴性,要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減少規制的基礎環境。 在“四新”的推進模式上,總結了以下類型,包括再定義再創意再設計型、平臺模式型、並購整合創新型、需求拉動型、痛點突破+跨界應用型、異業聯盟型、集成創新型、反覆運算平移型、碎片整合型、價值鏈提升型、“互聯網+”典型示範型、軟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產業鏈貫通型、業態與模式創新型等。 中國經濟時報:今後,上海要如何具體深入地推進“四新”經濟發展? 李耀新:我們要不斷拓展“四新”經濟推進成效。一是創建國家“四新”經濟實踐區,通過“產業基地+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產業人才基地”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熱帶雨林產業生態系統;建立產業結構調整、“四新”經濟、園區轉型、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眾創空間“六聯動”工作機制。例如,建立企業、科研機構為一體的創新聯盟,推進“四新”企業與投資機構的對接;建設“四新”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去年打造了網路視聽、積體電路等8家基地,今年創建車聯網、機器人、衛星導航等12家基地。 二是優化政府服務與管理方式,建立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推動聯盟招商、平臺招商、代理招商、產業鏈招商,政府回歸到“四個服務”,即服務轉型、服務創新、服務企業、服務人才。試點推廣“四新”服務券,探索從“返稅”轉向“返服務”,目前正在實施1.0版本,將逐步推進2.0和3.0版本。加強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形成資料、行為、應用“三清單”和事前告知承諾、事中評估分類、事後聯動獎懲“三階段”全過程信用管理機制,打造寬嚴有序的市場環境。 三是幫助“四新”企業梳理解決面臨的問題。依託“2+X+17”工作機制,由經信委會同相關部門,梳理“四新”企業面臨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如放寬“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市場准入限制,改進對互聯網+金融、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行業的監管。去年梳理提出43個典型問題,已解決23個,今年提出36個問題,已解決14個。其餘的問題,一是通過本市相關部門完善機制和政策加以解決;二是爭取國家部委支援,並選取部分共性問題在自貿區先行先試解決,總結經驗後再複製推廣。(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楊毅 陳軍君 王晶晶) 【中央網路報】



本報特約

車貸


ED7BFA1FD152FF72
arrow
arrow

    q62mc44y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